English

一位出版工作者的闪光足迹

2000-09-26 来源:光明日报 亓传禄 我有话说

自1997年以来,辽宁美术出版社连续三年获三项国家图书大奖,在全国图书订货会和全国美联体行业订货会上,订货码洋年年递增,列全国美术出版社同行榜首。说起这些成绩,不能不提到社长、总编辑、党委书记吴成槐。

吴成槐于1997年12月走马上任。当时,编辑队伍青黄不接,离退休人员占全社职工的二分之一还多,又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支柱———教辅教材。面对严峻的形势,吴成槐认为,出版社要振兴,就必须在深化改革中杀出一条新路。他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,对辽美社进行了全方位改革。

管理创新,向管理要效益。

吴成槐审时度势,提出了“立体布局,深度开发,轻重并举,把握运营,出一保一”的长远发展战略思想和“建立发展新机制,促进观念大转变,找准经济增长点,抓实管理出效益”的工作方针,主持实施了“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”系列配套工程,即:一个中心:以多出好书为中心;二个基本点:一是选题建设,二是发行建设;三个市场:新华书店为主体的发行市场,社会各层次的对口发行市场和国际市场;四支队伍:本社职工素质全面提高,作者队伍的多元化建设,发行队伍的社会化建设和印制队伍的周期、质量成本管理;五项工程:人才工程、形象工程、信息工程、运营工程和精品工程。他还对生产体制、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有效整合,形成了一整套保障、激励和约束机制,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将企业科学有序地推入全新的市场化轨道。

产品创新,扩大图书市场占有份额。

辽美社过去的主要产品是年画和连环画以及教材教辅。随着形势的变化,这些陆续退出了市场。在全面分析了客观情况后,吴成槐决定以美术专业书为主,加快产品创新的步伐,用新的主力阵容去参与市场竞争,形成特色,走创新品牌发展之路。他明确提出了“保住技法,精选画册,做强少儿,上好摄影,打开外延”的产品结构调整方针。在产品创新实施中,他始终把选题创新视为“一号工程”紧抓不放,辽美社策划思路不断拓宽,品种优化,得到了市场的认可。美术实用技法图书抢占了市场的制高点,成为领导美术图书市场的新潮流。特别是在2000年全国图书订货会上,180种新书中技法书占80%,一次订货2100万码洋,跃居全国与会出版社订货码洋排行榜中第11位,是全国地方出版社和美联集团中唯一进入前20名的地方美术出版社。

人才创新,奠定发展基础。

1998年和1999年,辽美社有20多名老编辑退休离岗,出现了人员断层。吴成槐从出版社发展战略的高度和产业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,及时进行了人员岗位调整,优化了人才组合结构,增补了部分大学生,并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传帮带作用,使各类型人才合理搭配,优势互补,形成合力。与此同时,还加大了人才培养的力度,通过多种形式,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培养。通过人才创新,培养和锻炼了队伍,充实了人才骨干的储备,为辽美社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。

产业创新,实现最大效益。

吴成槐带领社领导班子,为辽美社确立了在新世纪加快产业化进程发展的战略,本着合理布局,以主带副,以副养主的原则,全面优化了产业结构,不断培育和挖掘新的增长点,进行产业创新。经过两年来的运作,辽美社已初步形成了以图书、期刊和多种经营为三大板块的产业结构新格局,进一步拓展了辽美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。图书出版作为主体产业,得到了长足的发展,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标志性、品牌性、特色性的出版物。在吴成槐的倡导下,辽美社确立了美术出版和美术产业的新理念,创建了中国美术家协会辽宁创作中心、辽宁风景画研究会、城市画廊、辽美书画院、辽美艺术品拍卖行等。同时,辽美社还把多种经营做为新的增长点,建立了迎佳艺术商店、辽美社美术图书馆,开发了与主体图书出版产业相关的环衬纸、防伪包装纸、墙壁纸等产品,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。1999年各项产业销售总收入突破亿元大关,进一步增强了出版社的经济实力、市场竞争能力和企业发展的后劲。

辛勤耕耘,必然会取得丰硕成果。辽美社在吴成槐的带领下,创造了显著的成绩,吴成槐也先后被评为辽宁省新闻出版系统“优秀领导干部”、“优秀共产党员”、省直工会“优秀职工之友”以及“辽宁省十佳出版工作者”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